0871-65641994

全国24小时免费热线


首页> 中心概况 > 中心风采
转载中共云南省委主办月刊《党的生活(云南)》关于中心主任张无敌的报道
作者:杨斌转载自《党的生活(云南)》 | 浏览次数:918 | 日期:2022-03-22
概要:中共云南省委主办月刊《党的生活(云南)》关于中心主任张无敌的报道

潜心科研 造福百姓
——记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系主任张无敌
(《党的生活(云南)》2012年 第1期)

  没有筚路蓝缕的传奇,也没有煊赫动人的故事,但是两个“雅号”就能让人们一下子记住张无敌。
  一个是“大胡子伯伯”,这是农民朋友对张无敌的昵称。村头寨尾,只要他那副标志性的大胡子一出现,大家就像见到邻家大伯般亲切。
  另一个是“泥裤腿专家”,这是张无敌服务农村工作的写照。不管是在梁河县黑脑子村,还是在富宁县老寨彝族村,越是偏僻、泥泞、污浊的沼气池建设地,越能看到他朴素的身影。
  今年46岁的张无敌,是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涉农科研的坚守者
  1985年,正上大学三年级的张无敌与两位同学一起被老师选人实验室勤工俭学,主要工作是辅助老师做一项农村沼气工艺方面的研究实验。
  同一套实验程序,要重复上百遍甚至上千遍,实验报告上记录的除了数据还是数据。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实验室工作,让两位同学呆不住了,他们接连离开,但是张无敌却留了下来。没想到,他就此与沼气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科研工作,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实验,这样才能寻找出规律,有新的发现。”张无敌能坚持下来,不是因为“科学家”这个美丽的光环,更不是因为功名利禄,而是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农村能源问题的隐隐担忧。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张无敌,年少时亲历过上山砍柴,目睹过一片片树林在人们的柴刀下渐渐消失。看着农村生态环境遭到如此破坏,张无敌心里无比惆怅。但是,不砍树,村民用什么来生火做饭?后来,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沼气,合理利用沼气就是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的最好办法。
  人生往往在偶然中促成巧合。一件小事,能诱发一个人毕生的追求;一星火花,会点燃一个人追求生命价值的引擎。学生时代参与研究沼气的那段经历,让张无敌下定了研究沼气等生物质能服务农村的决心。1986年大学毕业后,虽然经历过先到学校任教,后返研究所,以及研究方向长期遭受学术界冷落等曲折经历,但是张无敌一直没有改变研究沼气等生物质能的志向。
  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二十多载春华秋实。坚守于沼气等生物质能研究的张无敌,如今已成为我国沼气、生物柴油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完成了60余项科研课题,出版了6部专著,并且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多项科研成果已经在我国以及东南亚、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农村得到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产学研并进的实践者
  “做科研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做科研不是为了有惊天动地的发现,而是为了对社会产生实际意义。”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张无敌的心声,也道明了他前行的方向。
  2000年平凡的一天,墨江县景星乡路思村邦童山社却比过年还热闹。这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贫困乡村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拿出珍藏的美酒,摆上丰盛的美食,只为了款待几位来自远方的贵客,其中一位就是张无敌。
  原来,为了帮助这个未通车路的闭塞小村庄,张无敌通过种种努力,终于给村里送来了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商品化户用玻璃钢沼气池。后来,该项成果获2005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选址,挖坑,安装,填料。仅用了3天时间,村民们就亲眼看到了玻璃钢沼气池创造的神奇—沼气池里脏兮兮的人畜粪便和杂草产生了纯净清洁的可燃气体!这可是他们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事清。用这气体烧水做饭可比烧柴省事、简单多了。
  几乎全村人都参加了这次沼气使用的庆功宴,人们久久不愿离席。得知张无敌一行因工作繁忙不得不连夜返回,全村人自发点起火把,连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为他们照路,并且陪行了1个多小时,一直送到公路旁。
  张无敌说,这份永存于心的感动,给了他从事此项科研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即便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他也心甘情愿。
  而今,张无敌研发的玻璃钢沼气池成功地转向企业生产,走出了一条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之路。该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进人了越南、缅甸、孟加拉、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突尼斯、卢旺达等多个非洲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他利用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技术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此项技术能将地沟油作为原料生产出生物柴油。目前,他已将此项专利授权某公司使用,形成了一项造福百姓、产值丰厚的产业。截至目前,已转化为企业生产应用的发明,张无敌已经有5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搞科研的同时,张无敌还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在他“多走一访农村,多参加实验,惜时如金,不要有假日观念”的严格教导下,他带出来的多名研究生都成为了我国生物质能研究前沿领域的优秀人才。2004年,他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不断的起点,不停地追求。一个不知疲倦的行者张无敌,一直在路上。
  本刊记者 建乐